食疗在我国传统中医中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记载了300多种日常食物的疗效,并提出多种食疗药膳方。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对食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知道食物确实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妈妈们也不能盲信盲从,陷入食补误区!
概念误区:食疗=食物+治疗?
食疗是中医的一种说法,顾名思义,是希望通过摄取食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事实上,食疗并不直接等同于用食物来治疗疾病,有时候它们起着“辅助治疗”的作用,有时候则是充当“安慰剂”的角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虽然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来达到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但病情到一定程度时,没有药物治疗是行不通的。还有,秋冬是宝宝感冒的高发季节,很多妈妈一看到宝宝出现发烧、咳嗽、流涕等症状,就给宝宝喝红糖姜水或葱白水,认为这样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但事实上,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本身就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1-2周都能自愈。妈妈们之所以认为这些食疗方有效,更多是受到心理作用的影响,“认为”宝宝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其实病情好转的根本原因,还是宝宝自身的抵抗力在起作用。总而言之,食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作用的大小,要给予正确的认识,不可盲目追逐。
实践误区:“万人一张方”?
妈妈们之所以对一些“食疗方”深信不疑,一方面是觉得与药物相比,食物的安全性更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口口相传的食疗方效果已得到广泛验证。但是,面对宝宝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万人一张方”真的靠谱吗?如妈妈们经常使用的“食疗方”--冰糖雪梨,这是治疗咳嗽最常用的“秘方”。咳嗽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呼吸道疾病表现出的一种症状,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梨含有充足的水分,能缓解因干燥引发的咳嗽,但其中并没有特殊的止咳成分,有的咳嗽还会因为冰糖雪梨甜度过高而加重。如果宝宝是由于过敏引起的过敏性咳嗽,即使喝再多的冰糖雪梨都没有用,必须找到引起过敏的真正原因,切断过敏原,并适当补充益生菌,发挥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激发机体免疫保护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宝宝的过敏问题。也就是说,对待宝宝的健康问题应该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如果一味相信食疗方的作用,不及时带宝宝就诊,反而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效果误区:安全且无副作用?
上文已经说到,人们之所以对食疗如此推崇,是觉得天然食物即便没有治疗效果,但总归不会有副作用。但大量研究和事实都表明,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食物在正常的食用情况下,对健康人体确实是安全的,但过度食用某种食材,食疗不仅难以达到补充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有些妈妈为了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而给宝宝食用大量动物肝,动物肝脏是维生素AD的主要食物来源,但由于肝脏属于动物的代谢、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或饲料中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属等也会进入肝脏代谢,所以肝脏中除了营养成分,还是一些有害物质的聚集地,对宝宝的健康有着潜在风险。还有些妈妈认为胡萝卜营养丰富就让宝宝多吃。事实上,胡萝卜中的主要营养成为为“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吸收进入人体后在肝脏及小肠粘膜经过酶的作用才会转化成维生素A。但是,转化过程中会降低生物利用度,并受到烹饪方法、是否有脂类物质参与、进食量多少等因素影响,转化率非常低(不足1/12),最终到达宝宝体内的维生素A 根本不能满足生长所需。尤其是0-3岁的婴幼儿群体,肠胃消化系统、咀嚼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胃容量有限,要想摄取到充足的维生素A,前提就是要进食大量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但可能出现“胡萝卜素血症”,使宝宝的皮肤变黄,而且宝宝胃容量有限,过多食用单一食物势必会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反而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而导致营养不良。
所以,日常可以给宝宝适当食用动物肝或胡萝卜,但切不可当做维生素A的唯一来源,这样食疗很可能会危害宝宝健康。鉴于维生素AD的特殊性以及对宝宝健康的重要性,补充维生素AD制剂是最为便捷、有效、可控和经济的方式,建议每天给宝宝补充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A(1500-2000国际单位为宜,即每天一粒伊可新),AD协同作用,更能有效提升宝宝抵抗力、维护视觉发育、促进骨骼发育,帮助宝宝长高,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对于食疗,我们可以采取辩证的态度,但不要盲目相信,宝宝生病应寻求专业建议,营养补充也要讲究科学,这样才能守护宝宝健康成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