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殖器是指生殖器的内藏部分,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前二者合称为附件。
(一)卵巢
卵巢是盆腔内扁椭圆形的一对实质性性腺,灰白色,产生卵子和激素。在青春期前,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逐渐变成凹凸不平。性成熟期约4×3×1厘米大小,绝经后变小、变硬。卵巢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外侧面由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由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卵巢系膜连接于阔韧带后叶的部位称卵巢门,卵巢的血管、神经经此出入卵巢。
卵巢表面有一层生发上皮,其下有一层结缔组织,称为白膜,再下为卵巢组织,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由大小不等、数以万计的卵泡和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髓质:位于卵巢中心,经、淋巴管等组成。
(二)输卵管
输卵管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近端与子宫角相通,远端开口于腹腔,长约8~14厘米,自内向外可分为四部分。
1.间质部 埋在子宫角肌层的一段,管腔窄而短。
2.峡部 为间质部外侧的一段,为输卵管外形最细的部分,管腔也较窄,长约2~3厘米。
3.壶腹部 在峡部外侧,管腔较宽大,长约5~8厘米,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子通常在此受精。
4.输卵管漏斗或伞部 为输卵管末端膨大的部分,向后弯曲覆盖卵巢上端和后内侧面,伞部可将排出的卵子吸附到输卵管中,称为“拾卵”作用。
输卵管壁共分3层:外层为浆膜层,是腹膜的一部分,亦即阔韧带的上缘;中层为平滑肌层,内层肌纤维环形排列,外层纵形排列,当平滑肌收缩时,能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蠕动,以协助孕卵向子宫腔运行;内层为粘膜层,有许多纵形皱襞,以壶腹部最多。粘膜层中含纤毛细胞,借纤毛摆动,帮助卵子由输卵管远端向子宫方向运送,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
(三)子宫
子宫为一空腔器官,除每月产生经血外,性交时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为胚胎着床、发育成长的场所,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
子宫位于骨盆腔的中央,呈倒置的扁梨状,成年妇女子宫的体积约7×5×3厘米。上部较宽称子宫体,其上端隆出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称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与阴道相接。子宫腔为一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前后扁的裂隙,全长7厘米左右,分上下两部,上部在子宫体内称子宫腔,下部在子宫颈内称子宫颈管,为棱形。
子宫壁由三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中间为肌层;内层为粘膜,即子宫内膜。
内膜层较软而光滑,呈粉红色,绒样。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其表面的2/3厚度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功能层,余下1/3靠近肌层的内层,无周期性变化,称为基底层。
肌层为子宫壁中最厚的一层,非孕时厚约0.8厘米,由平滑肌束与弹性纤维所组成。肌束纤维排列交错,大致可分三层,外层为纵形,内层为环形,中间层各方交织。肌束间有许多弹性结缔组织,含有大量血管,子宫收缩时血管受压迫,能有效地制止产后子宫出血。
浆膜层即覆盖于子宫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与肌层紧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
子宫颈管粘膜坚实而紧,形成多数棕榈状皱襞,由高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可分两型:一为分泌型细胞,数目较多,其功能为分泌粘液,随卵巢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另一种为纤毛型细胞,数目较少,其功能是使子宫粘液向阴道方向流动。子宫颈阴道段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子宫颈鳞状上皮与子宫颈内膜柱状上皮以宫颈外口为分界,是子宫颈癌易发部位。粘膜层能分泌少量碱性粘液,形成子宫颈管的粘液栓,将子宫与外界隔开,并有利于精子活动。
(四)阴道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为性交器官及月经排出与胎儿娩出的肌性通道,富有伸展性,连接于子宫与外生殖器,经常处于前后较扁的塌陷状态。下端较窄,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上端较宽,环绕于子宫颈阴道部,称阴道穹窿,可分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窿较深,故阴道后壁(10~12厘米)较前蹙(7~9厘米)为长。
阴道本身没有分泌腺,前庭大腺分泌粘液较少,不足以润滑阴道,在性兴奋时,主要靠阴道壁小血管高度充盈,渗出液体来润滑阴道。
阴道粘膜受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生育期妇女阴道上皮厚度增加,细胞内富有糖原,糖原分泌后,经过阴道杆菌的分解而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酸度,可以抑制致病细菌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