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是经过哪些阶段分娩出来的

  医学上将“生孩子”就称为分娩,确切地说,从临产发动至胎儿及其附属物——羊水、胎盘排出的这一过程就称为分娩。了解分娩的全过程,可以消除孕妇对分娩的神秘感,以及紧张和焦虑的负面心理,从而明白分娩不是病,是女性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功能。

  足月分娩指的是妊娠37周至足41周的分娩者,此时即“瓜熟蒂落”,胎儿已发育成熟可以独立生活了。

  当孕妇真正临产,出现下腹阵阵疼痛,医学上称为“子宫收缩”时,子宫颈管由临产前的3厘米长开始逐渐缩短并消失,子宫颈口像门一样逐渐打开。一位初产妇整个分娩过程大约需要16个小时,经产妇的分娩时间要缩短一半。分娩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开口期,是从有规则的子宫收缩到宫口开全。宫口开大至10厘术时称为宫口开全,此时“子宫的门”全部打开,胎儿准备出来了。

  产程刚开始时,宫缩间歇时间长,为10分钟左右,持续时间短,约30秒钟。随着产程的进展,间歇时间渐短,仅3~5分钟,持续时间渐长至50~60秒钟,官缩强度不断地增加,到宫口快开全时,宫缩间歇时间缩短为1~2分钟,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以上。宫缩不断加强,形成了有效的向下冲击力,宫口从直径不足1厘米至完全扩张到直径达10厘米。这时产道成为一个弯曲的圆筒形宽阔的管道。胎膜多在此时破裂,羊水流出300~500毫升。正常的羊水是清的,色淡黄,有时混有少量的白色脂肪颗粒(胎脂),喷出的羊水将阴道由内向外冲洗得干干净净,羊水润滑了产道,便利胎儿顺利地娩出。

  看到这里,孕妇不禁要问:胎儿经过产道要受到挤压,这会对胎儿有损伤吗?为什么在分娩中要经历十余个小时的腹部阵痛呢?

  要回答这2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胎头是胎儿周径最大的部分。胎头的颅骨顶部有4块骨头,它们之间以膜状物相联,在一定的压力下它们可以彼此覆盖,以减少胎头的体积,而且颅骨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产时的腹部阵痛即子宫有规律的收缩与松弛,使胎头受到适度的挤压而变形,这种变形是一种适应过程,出生后1~2天即可恢复,不仅不会损伤大脑,影响智力,而且可以刺激胎儿的呼吸中枢,使出生后容易激起呼吸而高声啼哭;一阵阵的子宫收缩,使胎儿的胸廓受到相应的压缩和扩张,能刺激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加速产生,这种物质能使胎儿出生后肺泡具有弹性,容易扩张,隧着胎儿降生后的一声长啼,肺泡张开,从此开始独立的呼吸运动,而不至于因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引起“肺透明膜病”,导致新生儿肺炎;一阵阵的子宫收缩,反复地挤压胎儿的胸廓,有利于将胎儿的肺泡液及吸入的羊水挤出,这不仅对胎儿出生后呼吸有利,而且也不会因肺液过多而引起新生儿呼吸困难;一阵阵的子宫收缩,将母体血液中的免疫因子从胎盘快速地输送给胎儿,使胎儿出生后具有一定的抵抗细菌、病毒侵扰的能力;一阵阵的子宫收缩,将胎儿送进产道,硕大的子宫慢慢缩小,肌肉逐渐缩短,这样将有效地避免母亲产后出血,而产后出血是分娩时对母亲具有最大危险的并发症。

  由此可见,产妇分娩时的阵阵腹痛,正是胎儿从“水中生活”过渡到“陆地生活”的必要准备,对胎儿脱离母体独立生活是非常有益的,对母亲的产后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分娩时的腹部阵痛对于每一位产妇来讲都是可以忍受的并且是可以耐受的,前提是必须树立信心。

  第二阶段称为胎儿排出期,即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多在2小时内完成,平均50分钟,经产妇在半小时内完成。子宫收缩持续60~90秒,间隔为1~2分钟。由于胎头压迫直肠和肛门,产妇会有想大便的感觉,并不由自主地引起向下用力屏气的动作。

  此时,胎儿沿产道下降,内旋转,最后仰伸,枕、顶、额、眼、鼻、口及下颌相继娩出,随即胎体顺利地娩出。在胎头娩出时,接生的医生会立即将胎儿的口鼻中的黏液和羊水挤出,当整个胎儿娩出后,剪断脐带,这时只听见“哇——”的一声长啼,一个新的生命从此诞生了,可爱娇嫩的小天使终于安全,顺利地降临到了人间!

  经过“十月怀胎”的种种辛劳和分娩时阵阵腹痛的母亲,随着新生儿的长啼,顿时松了一口气,感到特别轻松。此时,作为母亲的一种自豪感、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第三阶段称为胎盘娩出期。胎儿娩出后,产妇顿时如释重负,舒适无痛。这时候子宫收缩成一个扁圆形,装胎儿的子宫腔几乎完全闭锁,子宫壁由分娩前的0.5厘米增厚到数厘米,子宫底的高度从脐上3横指,降到了脐下2横指,子宫骤然缩小,依附在子宫壁上的胎盘即发生错位而剥离,随着宫缩而被排出。这个阶段为3~30分钟。

  第四阶段即分娩结束后的1~4小时这段时间。这时子宫很容易放松出血。所以,产妇情绪不要太兴奋,不要因生了男孩而激动,也不要因生了女孩而沮丧。要注意排空小便,以免膀胱充盈而影响子宫收缩和复旧。若阴道出血量明显多于月经量要及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