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一般治疗方案

  胎黄又称为胎疸,是指出生婴儿生后周身皮肤、双目、小便均出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病瘟。本证多由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临产之时,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其中若黄色较淡,1周内不再加重者属生理性黄疽,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须治疗。属病理性者,黄疽迅速加重,亦可出现昏迷,此时须中西医结合治疗。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母体湿热,热传胞胎化为胎毒,淤结在血而生后即为黄疸;或因外热邪毒,或因母血父精,传于胎中,使胎儿发育异常,胆府隧道不通,或有阻塞,气滞血淤而发为本病。

  (一)方剂1

  l.组成车前子10g,生栀子、黄芩各9g,大黄8g,鲜茵陈汁l小杯。

  2.用法将前4味药共研为细水,过筛,与茵陈汁调拌成糊状,备用。用时取药糊直接填满婴儿肚脐孔,外加纱布覆盖,并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l~3次,勤贴换,直至黄疸尽退方可停药。

  3.说明本方适用于湿热型新生儿黄疸。症见而且皮肤颜色黄色而较鲜明,湿重者皮肤黄色较暗,亦可有发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以及呕吐,便秘,腹胀,舌质红,苔黄,指纹青,脉数。

  (二)方剂2

  1.组成赤小豆7粒,洲瓜蒂7粒,丝瓜蒂7粒,鲜茵陈绞汁适量,白矾少许。

  2.用法除茵陈外,其余药物共研为细末,过筛后,与茵陈汁调拌成糊状,备用。用时取药糊直接填满婴儿脐孔穴,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每日换药1或2次,商至黄疸退尽方停药。

  3.说明本方适用于湿热型新生儿黄疸。

  (三)方剂3

  1.组成姜黄(鲜者)10g,鲜天胡荽、鲜田基黄各15g,米汤适量。

  2.用法将。上3种鲜药捣融如泥状,以米汤调和如糊状,贮备候用。用时取药糊涂敷于患儿脐窝L,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至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新生儿湿热型黄疸。

  (四)方剂4

  1.组成水牛角粉0.3g,黄连、山栀子、天麻各10g,鲜茵陈汁1小杯(干品也用10g)。

  2.用法将栀子、黄连、天麻共为细末,菌陈汁调成糊状,备用(用干品者清水调)。临用时取犀角粉(代)0.15g填于肚脐上,再将药糊盖在上面,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或2次,直至病愈。

  3.说明本方适用于热毒壅盛型胎黄。症见面目皮肤发黄.多在生后较晚时间内出现,发热,烦躁喘促,拒食或呕吐,腹泻,皮肤有淤斑,或抽搐,或昏迷,舌质红绛,苔黄,指纹紫。若有抽搐、昏迷者配服安宫牛黄丸则效果更佳。

  (五)方剂5

  1.组成茵陈30g,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15g。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时取适量用清水调成糊状,敷贴于患儿脐孔穴上。每日换药1~3次,至病愈方可停药。

  3.说明本方适用于脾湿型胎黄,患儿皮肤、面目发黄,日久不退,黄色较黯,神疲无力,纳少腹胀,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腻,指纹色淡,脉缓。

  (六)方剂6

  1.组成青鲫鱼背肉2块,明矾1g,砂仁3g,白糖5g。

  2.用法诸药共捣烂如膏状备用,用时取药膏贴在患婴脐窝孔穴上,外以柔软布带束紧,每日换药1次,通常敷药2~3天可奏效。

  3.说明本方主治新生儿面目、皮肤发黄,色如橙子,婴儿烦躁不安,啼哭不休,或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