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A生的印象
A生是五年级转来我校的一名特殊学生。入学前曾被某大报作为“神童”报道,上学前已认识3万多汉字,还学了小学数学。后因种种原因,智力水平、行为表现堪忧,又被该报报道为“神童的夭折”。
班主任评价,该生运动能力差,成绩中下等;上课从不举手
发言,但不该说时随便发言,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喜欢恶作剧;不诚实,在老师、家长间制造矛盾。
专家考察后认为,该生早期智力开发较好,有一定观察和思辨能力。但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一般,语言、社交和运动能力较差,性格内向、封闭。
同学反映:该生不太守纪律,上课不听讲;语文还可以,数学和英语不行;不合群;有时会做常人意想不到的事。
家长评价:孩子4岁熟背五年级语文课本,一个月轻松学完一册数学。在家里特闹,大人管不了。原来学校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老师水平太低。
二、对A生情况的分析
为什么神童在小学阶段就“夭折”了呢?经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一些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发展陷入困境的结果。
当年该生作为超常儿童进入普通小学,所学知识远远超过同龄人,但他不得不和他们一样,规矩地坐在同一教室,接受已学过的知识。这使他满足不了求知欲和表现欲,逐渐对学习没了兴趣,导致不愿听课、不守纪律等一系列问题。
该生虽然学习智力高,但其他方面发展是未知数。尤其运动和交往能力与同龄人比,可能处于劣势。同时,家长和原来学校未能良好沟通和配合,及时解决该生学习和交流中的问题。自我认识不足,加之现实环境的反差,打击了该生学习积极性;传统权威型教育阻碍了师生间有效交流,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全盘否定,使该生学习和交流更趋消极,形成封闭性格。
三、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因素紧密关联的。关于超常儿童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形成多元优势组合,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才能培养。
(一)社会要设置足够的特殊教育机构。我国超常儿童的教育,远未得到科学认识和合理重视。相应的研究机构屈指可数,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大量超常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所需的超常教育。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挥所有学生的最大潜能,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超常儿童,却未能因其特殊性获得应有关注。
为此,必须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国家层面加大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力度,在教育体系中设立足够的超常教育机构。在学校大力发展差异化教育,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各得其所的发展。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困难学生得不到切实帮助,优秀学生缺乏挑战,导致两者学习兴趣和能力都受到影响。
(二)学校需要重视差异化教育。教育的目标旨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教学应致力于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当属义不容辞。面临大量超常儿童而相应教育机构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我国的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必须实施差异化教育。在普通课堂中进行差异化教育,是创新和挑战,对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全面素质意义重大。
在教学理念上,差异化教育要求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在教学实践上,差异化教育要求师生成为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必须不断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充实和完善自己,根据学生个性实施差异化教学。
(三)家长要树立全面、科学、可持续的教育观。从A生心理教育个案看,家长对儿童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教育思路不明确。在早期教育中,该生语文学习仅停留在识字量和简单背诵上,没有注重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训练。数学学习仅停留在数学课本和奥数题上,没有培养孩子用数学思维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超常儿童不是“神童”,其发展遵循所有儿童成长的规律,同样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人才培养是长期的过程,一旦放弃就使孩子发展趋于平庸。
四、教育策略
为使每个孩子各得其所的发展,社会各界应尽所能司所职,形成多元优势组合,合力打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学校对智力超常儿童从智力、性格和行为方面进行帮助。智力上鼓励,性格上欣赏,行为上鞭策。以聊天等方式使其认识不足,并提出期望和要求。与家庭加强联系,定期组织家长会等活动,帮助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学校对智力超常儿童家长的建议:努力建立学习型家庭。把民主的教育方式作为培养孩子能力和性格的关键。既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更要有合理规范和适当的挑战。积极与学校配合。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客观公正地评判孩子,和学校形成教育共识。
五、转化效果及跟踪研究
通过专家、班主任和学校领导一年多的语言和思维训练,A生各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平时和大家有了交流,偶尔能主动给同学们讲小故事。课堂上发现他不专注,老师只要稍加提醒,他就立即改正投入学习,毕业考试取得了良好成绩。毕业典礼上,他动情地送上精心挑选的蜡烛,以感谢学校和老师两年来的关爱。
通过近两年摸索,我们认为:家长应客观公正评价智力超常孩子,注意培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教师要考虑他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既看到他们在学习能力、表现欲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明显强于常态学生,也要看到他们交往、耐挫和社会适应等能力明显不及常态学生,从而给予适宜引导。不能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