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婴宝贝语言发展的影响深刻

  约从4个月起,宝贝开始将不同的音节混合,能发出很多重复、连续的语声(如ba-ba.ma-ma)。要知道,这个时候宝贝能说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他的说话过程很大一部分受限于生理条件,比如发声器官的发育程度。

  我们都知道猩猩和猿猴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曾有人试图教它们说话,最终结果是它们可以学会用相关符号与人交流,但说话却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这是为什么呢?声道太短所致!它们的口腔孔比人的宽,也就是说生理条件不具备说话能力。而新出生的婴儿之所以不会说话,正是由于他们的声道与猿猴较为接近:声道短得不成比例,软骨柔软细弱,声带短、薄,舌头位置也比成人的向前。正是这一特征使宝贝只能发出一些较容易的母音及子音。

  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等宝贝长到6个月的时候,喉咙、嘴、舌头等设备的形状就已经变得较为接近成人了,也具备了更好地控制呼吸和运用舌头以及嘴部肌肉的能力,能发出的语言也有了改变。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语言理解力也跟上了成长的节奏,宝贝口中所发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了一定的意义。当他独自玩时,即使周围没有一个人捧场,他也会操练起这些更接近说话的“咕咕”声,也许他们就是在用声音做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孤独,甚至还非常喜欢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呢。

  不过,宝贝1岁前的学语演变不能只用生理构造来解释,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就是说生理因素与环境条件在婴幼儿学语过程中各占一半,缺一不可。一个非常有名的实例就是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带大的女孩,其中大的约七八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她们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别无二致: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了45个词,可以勉强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但是她只活到了16岁,当时其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可见,环境对婴宝贝成长的影响有多深刻。宝贝是否经常牙牙学语,与父母亲予以注意的多寡有关。父母亲如果在听见宝贝发声时模仿他的语声,或以其他语声响应,宝贝学说话的兴致就会立刻高涨百倍。他会嘟起或咧开小嘴,试图模仿父母的口形,他还会主动用“咕咕”之声来发起彼此间的“交谈”,吸引我们和他互相倾诉。相反,如果父母亲的反应是置之不顾,那么宝贝越说越无趣,慢慢地也就闭口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