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宝宝的哭和吮手

  对婴儿的吮手行为,应当给予理解。《婴儿发展与保育》一书中专门讲到婴儿有一种手放到嘴里的本能特征。有研究证明: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吃指头,吃大拇指其实是一种婴儿自我安慰的健康的习惯。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吃的活动是使婴儿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根源,这年龄阶段正处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口唇吮吸需要得不到必要的满足,就会影响婴儿身心的发展,以至影响他的情绪,使他变得不是暴躁,便是消沉。 

  还有人认为婴儿期吮手指是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新生儿出生时,由于大脑皮质尚未发育成熟,他们还不能指挥自己的小手,到了2-3个月大时,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婴儿不仅出现了看手的动作,而且还出现了吮吸大拇指的灵活动作,这标志着婴儿心理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并不是一种可怕的行为,而应理解为是正常行为。这是婴儿从吮吸手指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母亲不在身边,吃不到奶头他也能从中得到安慰。对此,父母不必担心和反对。 

  有研究认为:婴儿2-3个月时的吮手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它随着婴儿由口唇快感期转向肛门快感期,手的功能随年月的增长,会向探求性功能方向发展,他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小手从吮吸中解放出来,会以更大的兴趣去触摸周围各种物体和多种多样的玩具,这为智能开发开辟了新天地。 

  因此,有人认为:1岁以内的婴儿吮吸手指并没有什么“不雅观”和“不卫生”,这是初生婴儿一种追求舒适和心理上快感的满足,这是正常的自然行为,而不是异常的错误行为。如果1岁以后,孩子还是整天只顾吮手指头,而变得沉默呆滞,那就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解决的办法不是打手或敲嘴巴,而是要寻找原因,据了解,吮手成为一种习惯的婴幼儿,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心灵上的慰藉,是由于缺少父母关爱所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是父母要想方设法成为他的游戏伙伴,多带他到户外去开展游戏活动,用有趣的活动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分散他吮手的兴趣,吮手习惯就会得到克服。所以,对3个月左右的宝宝的吮手行为,父母不可粗暴训斥,而是要给予理解和善于引导。 

  哭对于宝宝来说,是表达需要的一种原始性语言。它不仅替代语言来表达生理上的需要,而且传递着一种社会性的心理需求。宝宝早期的哭,是一种本能性的无条件反射。 

  对宝宝早期的哭,抚育者首选不应讨厌、心烦,而要善于倾听和分辨;第二,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而要以极为敏感的心态去作出准确的反应,并尽可能给予必要的满足;第三,对于宝宝需要的满足,这不仅可以使宝宝哭的次数下降,哭的时间减少,还可以使他们安定情绪,长大以后也能以文明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因此,抚育者应设法让宝宝获得生理上,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感。 

  有关哭的研究资料表明:婴儿嘹亮、有力、持续的哭,常常是生理饥饿或口渴需要的表达;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低声叹息的哭,常常是发烧、体衰、消化不良、身体不舒服的一种反应;撒娇的哭,是表达他们的孤单、寂寞和烦闷,希望获得成人的关注,拥抱和抚爱。 

  不知你是否仔细地观察与分辨过婴儿的啼哭声,希望你从中找到原因,并给予宝宝应有的照料。